【封面人物】專訪公衛學院蔡朋枝院長
專訪公衛學院蔡朋枝院長
可以請您分享當初是為什麼開始在環境工程的領域發展? 又當時是如何選擇的?
院長其實跟一般的大學生一樣是誤打誤撞進入這個領域,大學時唸的是環境工程,工作時陰錯陽差從環境工程進入「職業衛生」的領域。後來到美國就讀〝環境職業衛生〞後便成為院長終生的志業。開始投入教職後,雖主要的教學與研究是在環境職業衛生領域,但仍與環境工程領域有許多合作。回顧以往的學習歷程,可以這樣不斷走下去,可以說它的開始是個美麗的錯誤。
請問您大概是從何時開啟您的研究之路的?(是學生時期嗎?)又是受到什麼樣的際會或是啟發?
院長說他會走上研究之路其實是人生中的偶然,到頭來卻變成了生命中的必然。說起來是因緣際會,院長不是天生就想走研究這條路,其實當初也並沒有特別喜歡做研究。學生時代的院長考了許多的證照,包括高考技師、公務人員、普考等而進入職場工作,但漸漸的覺得應該再取得更好的學歷,便以公費留學生的身分出國進修了。進修回國後面臨的抉擇是要進入業界做實務呢?還是要繼續作研究?在國外已經投入一段時間研究的院長,覺得自己對研究環境相對熟悉,應可以勝任,另也考量到自己喜歡教學,故決定投入教職,不再回到原來的工作領域。
至於會願意投入研究工作,院長說一個很大的啟發在於學生時代時,他從他的指導教授的心裡感受到如何在研究中獲得成就感和快樂。所以院長認為他會從喜好實務工作下,最後選擇投入研究工作,其指導教授對他有一定的影響力。
可以請您分享在帶領學生進行國科會計畫或研究生時是如何引導學生?又有什麼自己獨門的方法嗎?
對院長來說,指導教授扮演的除了在研究上是一個supervisor的角色外,更重要的是要帶領學生學會除了研究方法之外的東西,包括生活及處事的態度。院長說他在美國跟了三年三個月的指導教授,每天早上都吹著口哨、笑咪咪的進實驗室,不管學生們的研究進度好壞,他總是可以用樂觀正面心情來看待,但卻不影響他對學術的嚴謹態度。
院長回憶起在做研究時曾經有半年的時間一直在原地踏步,沒有實際的進度,在過程中只是一直在嘗試很多不同的方向,到快面臨到期中報告時,他的指導教授就來告訴他,「至少我可以去報告有哪些方法行不通,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發現,要有信心我們一定會做出來!」。在期中報告後他的指導教授跟院長說「你在這個地方坐太久了,怎麼不考慮放個假好好去休息?」於是教授給了院長一個禮拜的時間休息沉澱。對院長來說這就是一種態度,知道什麼時候該讓學生停歇一下然後才轉進,暫停不見得是落後,沉潛後才會有機會找到新的啟發!最後院長看了七天的武俠小說,看完之後大約就想出來要怎麼做了。所以有些時候研究需要休息,需要放空!院長說,指導教授給他充分的自由,也給他充分的信任。院長也願意給他的研究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唯一要求的是學生的態度,要對自己負責。
院長並不認為每天跟在學生後面能造就一個具有獨立思考、邏輯能力、能夠自己做事的研究生。學生也需要自己摸索,指導教授的角色只是一個tutor,只要在學生有困難的時候適時出現幫助他就好。「我的看法是不要每天見面,一段時間關心一下進度、學習狀況,有沒有原地踏步、出了什麼困難?我有試驗過,我帶的第一個研究生,當時亦步亦趨跟著他,後來這位同學的研究成果卻非所有研究生裡面的最佳。後來他才開始放手,學會在一旁靜靜的看著學生的成長。當然還是需要因人而異,有些學生需要push,有些學生則不太需要督促就會自己往前走。院長認為帶學生其實是沒有固定的模式,還是需要因材施教 。」
對於有志於研究的學生,有沒有什麼樣的建議或是鼓勵他們持續往這條路上邁進?而對於還在猶豫不決不知該不該繼續下去研究這條路的學生,您是否有自己的經歷可以與他們分享?
院長發現同學常常會有一個迷思,認為只有要升學的同學才需修習專題研究,而要能順利完成碩士班,大學時就要做專題學習儀器、操作技巧。
院長認為其實專題生的定位應該在於學習解決一個問題的完整流程、解決方法,而非學習某項特定的技術。要完成它首先要了解你要探討的問題是什麼?了解問題存在的價值,然後成立假說及解決的方法,最後把結果呈現出來。做專題絕對不是僅限於未來要唸碩士班的同學,所有的學生未來的職場上都有可能承接一些case,專題可以提供一個訓練的方法,是學習解決問題理想的環境,特別是當學生加入老師的實驗室後,就會有很多的同儕、碩博班學長姐互相學習、切磋,這都是提升自我的好機會。
大學生的專題通常不會是一個大題目,它的重點在於學習一種方法,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做事的態度和原則,完成後,學生的大學教育的訓練才會更完整。當學習了很多的課程知識之後,如果沒有機會把所學的知識拿出來應用是相當可惜的,而做專題的時候你就會運用到以前所學的知識,甚至是衍生出尋求新的知識。學習不是在讀完大學所有課程之後就結束,在未來的事業中無時無刻都需要更多的知識和能力來幫忙,院長認為學生在許可的情況下學做專題是不錯的選擇。
至於要不要繼續就讀碩班、博班?院長還是希望學生考慮清楚,仔細分析自己的興趣與未來志向,真的喜歡那樣的工作性質嗎?在現在學位跟能力不一定是畫上等號的,學位代表的僅是某個階段的完成。若要讀碩班,就要認清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在提昇自己的能力,而非只是提升學歷而已。至於博班,除非是真的很有興趣,喜歡做研究才能繼續保持熱忱。
您從研究的角色開始,現在又從事教學、行政(公衛院長院長)等工作,不知道您對這樣的工作轉變有怎樣的心情?又是如何兼顧這三者?
「其實都是時間分配,多了一項事務來競爭生活。」從本來的教書、做研究,現在又加上行政,時間重新分配也讓自己必需學會取捨。比如說因為指導學生的時間減少所以就不會收太多學生,也可能校外的會議就參加得較少。但是每個工作都有它的意義,行政也要分配時間把工作做到完美。院長的休閒就是固定要有一定的時間來運動,也會利用零碎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如看小說。
對於未來擔任公衛學院院長有怎樣的願景?
當院長有兩個層面,一個是照顧老師、一個是照顧學生。但是第二個層面學生才是最重要的,要把學生照顧好需要透過觀察、與學生互動才可以發現學生的問題在哪裡,而校方則要思考如何提供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就院長在就任一年半的時間,公衛學院的學生基本上都很乖、很聽話,但就是缺乏自信。「他們的自信並不是那麼足夠,對前途很茫然。」
「如何讓他們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快樂的生活、讓學習的心情高興起來。」院長說所謂的自信,就是要找到人生的方向、找到人生的藍海。院長看到的職安系和公衛系,其實在台灣的雷同系所相對也不是太多,競爭對手也並不是太多,估算自己要透過多少努力才能站到較前段的位置,同學們可以仔細想想其實都是很有機會的。又以職安系來說國立大學並沒有職安系。領域最高分的就在我們學校。「你的對手在哪裡可以很容易看清楚,你真的很有機會。」
院長告訴我們要分析自己的狀態,想要站在哪個位置,然後才能選擇努力的方向。了解其它對手,然後知道自己要花多少努力可以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就可以更有自信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院長曾在國內不同學校及國外都有求學的經驗,後來選擇到中國醫來任教,覺得中國醫跟其他學校有什麼不一樣?
中國醫的同學跟其他學校學生比起來個性比較溫和、容易服從而衝撞較少,學校其實花很多心力在照顧學生,但處處替學生著想最後卻可能使學生變成溫室裡的花朵,變得不會自己思考,這裡的學生需要強化自信,要及早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此外院長覺得培養學生「負責」的態度也是重要的事,大家都是成年人要對自己負責,例如:沒有準備就會考不好,考不好就要付出代價這是必然的。如果不用付出代價大家就會繼續沉淪、價值混淆。要讓學生知道自己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如何培養自己的自信、看到自己的未來。我覺得這是我來到這裡比較常思索的問題。如何鼓勵學生安排自己的未來、在什麼樣的位置、該何去何從?」這是院長從未遭遇過的問題。在學生同質性比較高的學校,大家看到的都差不多、想法都一樣,真的要當你接觸到比較大的面向後才會有不同的看法,院長更鼓勵同學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定位然後及早開始準備。
院長是在畢業後才比較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事,也才知道自己的未來定位與價值。而自己的定位愈是與大環境去聯結與比較,其評估結果也會愈準確。多了解其他校系、學院在做什麼對視野的開闊是很好的幫助,修外系的課也可以多了解不同面向的知識,也可能從中找到新的想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東西,然後就最突出的部分再繼續擴大。大學教育能給你的只是基礎、最基本的概念,未來要仍有許多要自己再學習。
院長未來有什麼規劃?
對院長來說,人生一直是階段性的,看重當下,當下把事情做完自然就會有下一步,不太想未來式。院長一向都是想到這個時候可以做什麼事,也不必回頭、不必回顧,過去的錯誤造就了今天的自己,沒有錯誤也不會長大。
「正面的看待你的人生、活在當下,生活會比較快樂」這是院長最後想跟大家說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