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對學術研究的衝擊與挑戰~中央研究院孫以瀚研究員講授學術倫理議題
在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的今日,生成式 AI 對學術研究帶來的衝擊與倫理挑戰備受關注。本校教師發展中心、學術倫理中心以及附設醫院教學部師資培育中心,於4月9日(星期三)共同主辦「生成式AI 對研究與學術倫理的影響」專題講座。活動旨在提升校內教職員及研究人員對於相關議題的認知與思辨能力,吸引了眾多教師、研究人員、研究助理及附醫醫事人員踴躍參與。
本次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孫以瀚研究員/教授擔任主講人,孫教授以其在分子生物學領域的深厚學術背景和對AI發展的前瞻洞察,強調AI的重要性及其作為研究工具的本質。他鼓勵研究人員積極學習和運用AI這項強大工具,並分享了自己付費使用ChatGPT和Gemini的經驗,認為這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寶貴投資。
孫教授深入探討了生成式 AI 在研究應用中引發的倫理考量,包括資料隱私與安全、公平性與偏差、透明性與可解釋性、責任歸屬、資訊誤導與幻覺(Hallucination)、以及侵犯著作權等問題。他特別指出,早期的 ChatGPT 可能會產生不實資訊,但隨著技術的進步,付費版本在提供帶有連結的參考文獻方面已有顯著改善。
針對AI 是否能取代人類工作的疑慮,孫教授以數學老師抗議學生使用計算機為例,強調禁止新工具是無效的。他認為生成式AI是一種破壞性創新,將徹底改變工作和生活方式,不學習和使用 AI 的人將會被淘汰。他鼓勵師生擁抱AI,並將其視為提升效率的強大工具。
關於學術倫理議題,孫教授認為,由於生成式AI是基於語言模型生成內容,傳統的抄襲概念可能不再完全適用。然而,研究人員仍需謹慎檢查 AI 產生的內容,避免不當引用或資訊錯誤。他強調AI不能被列為論文作者,因為它無法承擔責任。
最後,孫教授總結說到,AI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必須學會善用。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善用或濫用都取決於使用者,而使用者需要為其行為負責。